►文 观察者网 李沛
“技术,是从远未结束的化石燃料时代过渡所不可或缺的关键,我们的未来取决于前所未有的合作水平,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必须超越各方的分歧,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2009年,全球环境事业奠基人莫里斯·斯特朗(Maurice Strong)在其极具前瞻性的演讲中,明确警告了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以及光伏锂电等新能源技术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意义。
十余年后的今天,新能源产业早已从彼时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巨树,而从屋顶光伏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技术已深度渗透和改造着人类日常生活,不过与此同时,随着能源消费结构新旧交替行至“深水区”,一些不和谐的杂音也不期而至,气候问题曾经所普遍唤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激情,在某些政客和商人心中已然淡去,眼前的地缘或商业利益,被其赋予了较气候问题更高优先级,打着供应链安全等种种旗号,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正面临越来越多的人为干扰。
如何拨开迷雾,推进新能源技术及产业能力发挥出应有的效能,普惠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
3月25日,在中国香港举办的“世界合一论坛”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带来了他的答案:没有时间等待,开放式创新是唯⼀解题思路。
开放式创新一词,最早由知名企业战略学者亨利·切斯布鲁(Henry Chesbrough)所提出,旨在与传统企业研究实验室的保密作风和孤岛思维相区分,倡导跨越组织边界的知识流动和分布式创新,谷歌安卓系统在智能手机生态中的后来居上,正是这一理念经典案例。
如果说传统语境中的开放式创新主要基于企业本位,那么曾毓群此次的诠释,则对其注入了崭新内涵与现实关怀,呼吁通过因地制宜寻找一切可能的利益汇合点,调动不同参与者积极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能力协同互补,最终目标则是抓住稍纵即逝的宝贵时机,加快全球对抗⽓候变化的步伐。
创新,成于开放
开放与包容,始终是全球新能源技术进步与产业化进程的核心特征。
回顾锂电这一代表性产业发展史,开放式创新,恰是其从0到1得以诞生的基础。今天为公众熟知的锂离子电池技术,从来不是哪个国家、哪个企业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成果,而是源于数十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研究者对一个全球性科研社区的无私贡献,最终聚沙成塔实现突破。恐怕许多人不会想到,最早提出锰酸锂和镍钴锰正极材料创意的迈克尔·萨克雷(Mike Thackeray),以及最早提出石墨负极概念的拉希德·亚扎米(Rachid Yazami),分别来自非洲大陆的南非和摩洛哥,而与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共同开发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则是两位来自印度的助手。没有一个在全球范围内知识自由流动的创新生态,锂电池的诞生及其产业化展开是不可想象的。
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球锂电产业已正式跨过TWh年装机量的历史性关口,不过与目前每年全球约3万TWh的用电量相比,锂电应用潜能的发挥可以说才刚刚开始。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日益严峻,人类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浩浩汤汤无可阻挡。除了交通运输领域海陆空电动化浪潮,电力系统源网荷架构也面临着自1890年代“电流战争”以来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爱迪生低压直流中央电站之梦,或将以微电网的形态再次复兴。锂电作为短时储能优选方案,势必在这一进程中实现远超目前水平的应用深度与应用规模。仅仅在负荷侧电池储能与电网的双向互动(B2G),就可能带来TWh量级的未来想象空间,而实现这一瑰丽蓝图的前提,则是全球新能源产业生态的开放交融。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有识之士面对当下新能源产业逆全球化暗流时的急切心情,曾毓群恰当其时的发声,相信也足以激发起广泛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曾毓群演讲中还专门提及与美国客户合作的技术授权模式即LRS(即许可、授权和服务模式,帮助主机厂乃至电池厂商快速建成电池工厂),并表示甚至对欧美电池制造企业,宁德时代也愿意输出技术,以最大程度实现锂电全球普及的应有节奏。
对于技术开放做到这样的程度,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是在养虎为患,把大规模生产的有形知识与无形know-how交给了竞争者。
这样的声音,折射出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即锂电市场只可能存在零和博弈。然而即便从功利的视角着眼,开放式创新所倡导的技术成果共享,不仅不会损害输出者利益,反而可能实现公司价值与公共价值的双赢,极大增强主导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地位。这一乍看起来反直觉的结论,却有诸多现实案例可资佐证,从谷歌安卓OS、红帽开源Linux,及至最近在大模型产业中Meta公开其LLaMA源代码,其效果恐怕都是在促进生态繁荣的同时,有效巩固了技术供给者在这一生态中的地位。
无论动机如何,当宁德时代接过并高举起开放创新旗帜的那一刻,其意义已远远超出利润表中几个百分点的差异。
“不摆架子”的可持续发展
在曾毓群演讲中,宁德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并没有被抽象成一个个ESG数据指标,而是贯穿在其锂电产品研发、制造、回收全生命周期每一个具体环节之中,这种“不摆架子”的沟通风格,反而更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真谛:只有内化到企业运营的“条件反射”中,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可持续”。
与此同时,曾毓群的演讲也带来一种有益的启迪,或许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除了眼花缭乱的ESG数据绩效表,将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打磨到极致,本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好践行。试想,如果没有大规模制造带来的光伏组件和锂电电芯价格大幅降低,包括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光伏等许多新能源技术应用场景恐怕压根不会出现,或者其应用规模也将远小于当前水平。
在笔者看来,长寿命电池,正是体现宁德时代对产品打磨“功力”的一个上佳案例。众所周知,锂电短时储能系统大规模部署,带来了对电芯循环寿命和产品一致性的极高要求,尽管诸多锂电企业宣传中,其磷酸铁锂储能电芯实验室测得循环寿命动辄一万多圈乃至逼近两万大关,然而实际表现却有悬殊差异,加之产品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能力落后,使储能项目业主往往抱有“不好用,不敢用”的顾虑,不少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强制配储项目交付后长期闲置,全然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
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宁德时代的⻓寿命储能系统,则能够可靠循环使⽤15000次且日历寿命超过20年,这样的可靠性,也意味着储能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将更具经济性及可预测性,而在GW级大储项目中,可能单个场站就会配备上百万颗电池单元,对产品一致性要求更为严苛,需要不良率从PPM(百万分之一)控制到PPB(十亿分之一)水平,对于电芯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质量控制方面,拥有全球锂电行业全部三座灯塔工厂的宁德时代,无疑已打造出了产品品质的深刻护城河。
总体而言,作为全球化实践最为全面而深入的锂电企业代表,宁德时代开放式创新理念,向产业界宣示了鼓舞人心的气势和胸襟。以为人类新能源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为愿景,以超脱于利润之上的使命感驱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有效穿越地缘阴霾与周期风雨,真正凝聚起全球认同与参与,书写锂电产业在能源消费结构与社会生活方式转型中的宏图新章。
正如曾毓群所言:“在这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世界,团结才是核心。我们拥抱开放式创新,是为了分享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成果,来助力行业加速创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笔者相信,宁德时代所吹响的开放创新号角,必将获得深长的回响。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