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青岛画报 关注我们
PEOPLE◆人物
收录机收藏爱好者宋云研:
岁月留“声”
The Radio Collection
◎撰文/贺中 ◎摄影/王凯
喇叭裤、波浪头、霹雳舞、卡式收音机,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潮流符号,是唤起人们无数回忆的青葱岁月。
如今,曾经的年轻人都已不再年轻,而心底的那份回忆,却依然鲜活,一个老物件、一首老歌,就可以让时光“倒流”,找回曾经的那份青春烂漫。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战舰轻轻地摇……”钢针在唱片上轻轻滑过,清脆又略带沙哑的声音从一台电子管收扩音机中飘荡开来,一声声、一句句,勾起心底的百转千回,“又找到了以前的那种感觉!”
“寻找以前的感觉”是收藏者宋云研的初衷和动力。
痴迷寻宝
在宋云研位于青岛的工作室里,老歌飘摇,满屋都是“宝”,他耗时十几年,收藏了上千台的收音机、唱录机、唱片机,还有老歌的卡带、塑料薄膜唱片、黑胶唱片等,恍如一间小型博物馆。
宋云研从小梦想当广播员,“我小时候把方形的饼干铁桶举在嘴边说活,喜欢听那个呜呜的回响。”80年代时候,他家里有了一台唯一的电子产品——星浪牌收音机,“那时候真是如痴如醉,到处借录音带,有时花一块五买一盘空白录音带,再找一台双卡收录机,将原版的的内容复制到空白带上。民歌、流行歌曲,评书,新闻,相声、戏曲……茶余饭后、整日被收录机的声音包围着,无比开心。”让宋云研记忆深刻的是,当时非常流行蒋大为演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他非常喜欢,对着录音机一遍遍模仿,这也成了他日后考上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的新生表演曲目,令人印象深刻。
后来的他,如愿走上了广播电视岗位,忙碌中,光阴似白驹过隙,一转眼已到天命之年,“十几年前,我开始怀旧”,宋云研讲述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旧货市场上看到一台老式收录机,一下子触动到了记忆深处,“如同见到了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一样,当时整个人都傻掉了,就定在那里呆呆地看着,久久不能释怀……”同时,一个声音在内心呐喊:“我想拥有它,找回过去那种感觉,那种车马慢、时光缓、人心纯的岁月感!”
于是,从第一台到第二台、第三台……宋云研入了迷。
一开始,在北京工作的他,经常去大柳树“鬼市”淘宝,“那个市场凌晨两点开始营业,我一晚上不睡觉,大冬天的全副武装,拉着小车,就去淘宝了。”有时候收获满满,有时候也会空手而归,最兴奋的就是捡到“漏儿”的时候,“遇到价格合适,品相也干净,没有磕碰的收音机,非常地兴奋,虽然是严寒的深夜,但满身是汗,将情绪拉倒极点,能高兴好几天,感觉每天工作都是朝气蓬勃的。”
后来,利用工作之便,宋云研开始启动“常态化”搜罗宝贝的行动。别人到外地出差,大包小袋拎回的是当地风味特产,而他费尽周折扛回的定是几个淘来的老式收音机。淘回来还不算,他还请有经验的师傅,专门清洁、修理收音机,“大卸八块”后,再组装起来,使它们重焕青春活力!
见证历史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讲究“三转一响”,那可是结婚的标配,“三转”指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指的是收音机,这是当时年轻人结婚成家的必要条件。“到了八十年代,青年穿着喇叭裤,手里拎着的,或者肩上扛着的多是夏普的777 型收音机,又被称为‘大三七’……”宋云研滔滔不绝的介绍起他的“宝贝”来。
宋云研的藏品不仅包罗了经典的国产燕舞牌、春雷牌、美多牌、星球牌等收音机;还利用网络的便利,将收藏范围扩展到了日本品牌和德国品牌,比如日本的三洋、夏普、日立、松下;还有很多定制款、创意款收音机,比如可口可乐定制款、手提箱形状的、仿汽车按钮设计的、可折叠的收音机……可谓包罗万象!
中国收音机产业,后发崛起,百花齐放。
195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并投放市场。
1958年,我国第一部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
宋云研尤其对家乡青岛出品的收音机情有独钟,已经收藏青岛红声、海燕、红灯、悦声、灵山、樱花、海歌等10几个品牌的30多台(套)机器。
宋云研收藏有一台青岛广播电台1957年自己组装的收音机,可谓稀世珍宝。
1961年,青岛无线电研究所利用自己研制的锗低、高频三极管,组装了山东省第一台8管外差式收音机。
还有海燕牌HI—7A收音机,1966年青岛无线电总厂参照上海美多牌收音机线路并加以改进,试制成功7管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定型为海燕牌HI—7A,该产品实现了量产,并且在山东省经委组织的新产品评比中获第一名。
从台式、落地式、便携式到袖珍式,从电子管、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收音机,收藏老物件,就是典藏一段历史,它们见证了行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迁。
不老情怀
现在的科技水平发达了很多,网络,手机,更重视频软硬件,不过偶尔远离喧嚣,关掉视频,在躺椅上听着收音机享受一个宁静的午后,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尤其是中老年人,若能找回以前的感觉,寻回共鸣,定能极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抚慰他们的心灵。
如何能让大众享受到收音机带来的“幸福感”,是宋云研一直在思索的事情。“我想在青岛大鲍岛老街区,重现当年红波家电商场的场景,把我收藏的修理一新的收录机全部摆在复古的货架上,恢复八十年代的那样的销售场景。店里面不同位置的收录机、各自播放着那个时代的歌曲,戏曲、评书、电影录音剪辑、各种内容的声音此起彼伏。”视觉的冲击力,听觉的震撼力,让走入怀旧销售厅的每一个人,情感瞬间被激发,仿佛穿越回了八十年代购买收录机的场景中。
还可以设立“怀旧休憩小屋”,房间里摆放一台收录机,为回“大鲍岛”街区寻找记忆的老青岛人提供听曲、落座、喝茶的空间。“收录机作为一个年代感老物件,很容易打动心弦,尽管这些老物件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年,但是其完备的使用功能,完全可以作为情感回归、疗伤的神器,很治愈,很怀旧。”
眼下,宋云研正四处奔走,向青岛市老街区改造相关部门积极推介他的收录机项目,他希望收录机能在老街区安家落户并展示出来,让这些承载着太多时代烙印和传世经典的“情怀机”,继续进释放它的活力,也让更多年轻人感知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
END
扫码关注
青岛画报
青岛画报
杂志电子版
编辑 | 于丽
制作 | 王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