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报告预计,2024年,中国锂电产业链出海产能将超400GWh,电池产业出海累计投资额将超320亿美元。在“内卷”越发激烈的背景下,锂电出海正在成为更多企业的必然选择。
新能源出海 锂电成为主要投资
众所周知,中国锂电池产业在高速增长多年之后,正在面临产能过剩和价格“内卷”的困境。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已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尽管依旧处于高增长区间,但是增速已经出现放缓迹象。
2023年锂电池全行业产能利用率降至40%以下。在动力电池领域,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尚且维持在50%以上,而中小企业普遍低于30%。在储能电池领域,随着近两年宏观经济走势的放缓,产能利用率也从之前的80%以上,逐步下滑到不足50%。
为了争夺国内有限市场,锂电池价格战已经愈演愈烈,动力锂电池价格较去年同期几乎腰斩。
因此,出海到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上去,就成为了中国锂电池产业的共同行动。
据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锂电池累计出口超过150GWh,同比增长超60%。锂电池已经成为今年外贸出口的“新三样”之一。
与此同时,据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相关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可能创下新纪录。其中,更多地集中在中游电池制造领域,相关投资高达224亿美元,占比电动汽车投资的79.4%。此外,2023年还有13家锂电池企业奔赴海外建厂,同比增长160%,总投资额超过1300亿元。
储能、整车再获增长空间
分具体领域来看,目前动力锂电池和储能电池正在成为中国企业的出海热点。
在动力锂电池方面,尽管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目前还不及松下、LG新能源、三星SDI、SKI等日韩企业,但是近两年的发展速度却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最初是宁德时代(CATL)宣布将在匈牙利东部城市德布勒森建设电池厂,规划产量100GWh,投资金额73.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00亿元)。之后,亿纬锂能、国轩高科也先后赴海外建厂。蜂巢能源也把自己的海外产能预期提高到50GWh。
据统计,除匈牙利和土耳其已经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的主要目的地外,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在美国的产能规划将超90GWh,日本将超20GWh,东南亚国家将超10GWh,德国和西班牙的产能规划均超50GWh。
而在储能方面,2023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蜂巢能源、远景动力、阳光电源、瑞浦兰钧、鹏辉能源等头部储能企业累计获得海外订单超过120GWh。比亚迪的储能系统产品在全球出货量也超过了14GWh。
2024年,随着欧洲市场的库存逐步降到合理水平,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增量需求,海外储能市场或将在2024年下半年迎来快速增长。据欧洲储能协会测算,至2030年需部署200GW左右的储能,即每年新增14GW。而美国储能市场装机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88.5%。
海外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正在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困难重重 东南亚和中东成为热点区域
然而,中国锂电池的出海进程也绝非一帆风顺。
去年9月,欧盟就已宣布将对中国出口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去年年底,美国电力巨头杜克能源就已经宣布将停用宁德时代的电池储能产品。拜登政府称这是“强大的美国供应链”的关键举措。
今年2月底,美国再次以中国汽车可能会充斥美国市场,收集个人数据,远程操控让汽车失灵的莫须有罪名,宣布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
同时欧美各大厂商也正在减缓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进程。继苹果放弃电动汽车项目后,奔驰、奥迪、大众、雷诺等欧洲车企也纷纷下调了电动车预期。奔驰表示预计要到十年后才能实现电动车销售占比50%的目标。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调查显示,2024年,欧洲市场纯电车型销量增速将迎来2019年来的最低值。
对此,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表示,面对中国锂电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和出海浪潮,欧洲更希望将产业链留在本土,希望能够拖延到相关产业链能够与本土需求相配套之后,再大力推广电动汽车。美国的想法其实也差不多。
实际上,欧美都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正在关窄中国锂电和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大门。在2024年,中国对欧美的出口可能难以快速增长,能够维持2023年的水平就不错了。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东南亚、中南美、中东,正在成为中国锂电池和电动汽车的新的出海热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已有8家车企布局东南亚地区、5家车企计划在中南美建厂。
同时,中东和北非也正在成为中国电动汽车和锂电池投资目的地。去年6月,国轩高科宣布在摩洛哥投资63亿美元建设100GWh电池工厂。随后,中伟股份也宣布与摩洛哥王室基金Al Mada共同投资一家价值10亿美元的正极材料企业。
以新能源的发展,置换对石油经济的过度依赖,布局未来的发展路径,正在成为沙特、阿联酋、摩洛哥等中东国家的选择。这与中国的新能源出海需求不谋而合。